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科學文明@臺洋

科技新貴的另類決擇

已更新:2019年5月10日

文/ 陳同學

圖/Pixabay

 

greenroad-by DesignNPrint on Pixabay
greenroad-by DesignNPrint on Pixabay

老師您好,我是以前T老師實驗室的博士班學生,陳同學。前兩天收到老師臺洋科學文明策進會的信,也相當感動老師還是一直為臺灣這塊土地在努力打拼。上一次遇見您是前年在學校電梯口巧遇您,開心地向您報告我們獲得千里馬計畫補助出國做博士後研究。在美國這一年,不僅增加了研究知識的厚度,也從各國菁英同儕身上學到很多。但讓我感慨的是,中國人強烈的企圖心跟集體意識。


我剛去美國時,實驗室裡有三個臺灣人只有一個中國學生,當時不禁驕傲臺灣的領先地位。但兩個月之後,實驗室裡突然暴增了近20位中國人(學生與學者)。由此可見中國政府現在培植高教菁英的力度相當驚人。在中國學生、學者身上看到了他們對自己國家的高度認同感與樂觀程度,當然這不會是他們獨立思考後的產物,但卻也折射出臺灣年輕人的困境。看著研究所同學幾乎都去了台積電賺錢,但從臉書上看到他們幾乎過著一樣的人生。時常發布抱怨工作的動態,然後每年分享一兩次犒賞自己出國旅遊的照片。台積電的確是臺灣的驕傲,也很懂得利用公關媒體行銷,已經在臺灣社會樹立了一個理工學生就業首選的形象。但我覺得台積電建立的體制系統已經不需要這麼多臺灣理工菁英投入也可以運作,而在沒有家庭經濟壓力前提下,年輕人在職涯選擇上也不應該只用當下薪資作為機會成本的評斷指標。


當初我跟同學一起博士班口試時,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研究對臺灣有甚麼貢獻?這個問題的後座力真的很強!即使當下我掰出了一套說詞,老師您也手下留情讓我高分過關,但我一直到畢業當兵退伍後到美國做博士後研究都還在想這個問題。


我們七、八年級生常抱怨生不逢時,沒有股票分紅、工作也沒太多選擇、兩岸關係又逐漸惡化、接著抱怨環境、抱怨體制。但卻很少反思我們自己為臺灣做了什麼?每個世代都應該有他們的使命在,我們也許身處在最壞的時代,但也可能是最好的時代。臺灣年輕人逐漸關心政治且積極投入社會運動,這象徵了我們正在走向先進民主國家的道路上。


我回臺灣後只投了一份履歷,也幸運地錄取與政策研究相關的工作。現在工作可以接觸到許多國家層級的資料,從中研擬出對臺灣有幫助的政策提供給決策高層參考。很多人問我在美國是做最尖端半導體材料元件的研究,為什麼不去科技業?但我覺得在政策研究上,我們可以提供不同思維也能對臺灣社會更有貢獻。(我常開玩笑說以前做奈米元件,應該有能力把問題剖析到更細緻。)我對現在的工作相當具有熱忱,短時間內也受到長官們的厚愛與提攜。這都要感謝老師您過去的指導及循循善誘,每次與您聊天感覺都如沐春風獲益良多,也期待未來可以與老師多見面自由自在,談天說地,一起為臺灣這塊土地盡一份力。


(為尊重個人隱私,該信件內容已去識別化並獲得原作者同意刊登。)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