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紀國鐘,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圖/pixabay
最近蔡英文總統在連任成功後,啟動台灣經濟發展2.0計畫,不僅要實現她的競選承諾,也要一舉穩固台灣為已開發國家之地位,其中她宣示要將台灣建設成高科技和產業人才的培育重鎮,這正是國人都認同的方向。人才正是台灣資源最豐富的寶藏,我們如何來規劃落實正是我們大家的責任。
國民教育固然是最重要的基礎,但要發展科技、產業與培育人才也要從大學的教育功能提升併行推動才能盡全功。大學的功能可以分成創造知識、應用知識及傳授知識等三個面相。要創造科技的新知識,首要原則就是提倡創新,相對於創新有別於過去台灣扮演了成功的跟隨者或者複製者。有了新知識當然要有新應用,這是需要新創產業來落實,只是新創產業中需以提升服務社會的價值為目標,不能依循過去追求短利、薄利的產業慣性。最後這些概念都需人才來執行,所以傳授知識這一面相也需符合全球化人才流通的趨勢,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借某一專業的學習來實現多元跨領域人才的培育才是目標,而非執著於均一標準的專業教育模式,才能應付快速變革的國際化產業環境。
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也是依賴上述創新、創業及培育人才的原則推動實現的。最典型的成功案例就是科學園區及鄰近大學的聚落效應,讓我國走上現代化的道路,成為世界重要的科技產業成員。但要在這快速進步的世界裡保有一席之地,則要明確了解世界快速變革及自身現狀,隨時精進策略並策劃出符合台灣特質的新方案才行。
過去30年的成功得力於工程量產的創新,今後科技創新必須往上游的專利研發才能改變產業的代工體質。往新利基(niche)應用市場提供產業新價值為標的。台積電就是以新的科技服務模式“專業代工"加上高比重的技術研發投資及吸收跨領域及優質的人才而獲利的典範。它同時促成全球積體電路(IC)設計產業的成長。台灣IC設計業的最大推手,非台積電莫屬。工程改善的下游專利是防衛性的,要能用來作為新創公司的專利就必須是上游有原創性的專利,譬如發光二極體(LED)某波長的照明能助長或提前水果熟成的應用,必須對水果成長熟成有基本了解,再加上照明波長及照明的時程,都需要有研發的投入才能商業化應用,跨領域應用科學的研究是必要的。新創公司它是整合技術的應用。所需人才則更需多元並跨領域實務經驗傳承更為重要,所以一個研究所畢業生要用論文點數或專利來當為畢業門檻都可能誤導學生的學習方向。人才培育還是要指導教授群(例如跨領域五人教授小組),依每位學生的性向及專業的興趣客製化培育才會有效。
世界各國工業化過程都不一樣,以過去一百年來看先進國家大多從科學發現開始,例如積體電路產業是1930年代純化鍺、矽材料加上電晶體製作成功開始,剛開始的應用是取代真空管訊號放大功能,造就了手提收音機,但要花了30年時間,到1960年代才真正進入積體電路,進而開啟了電腦、網路的數位時代。相對應的產業建立是從單晶材料、IC製造、封裝到電子系統(電路母板)及電腦一起成長而形成產業鏈。反觀台灣的產業發展,則由國際產業鏈分工的IC製造開始,接著封裝,再回到單晶、光罩、電子級化學品、電路設計等漸成完整產業聚落。兩種模式的差異就在我們是跟隨者,先從產業鏈中可以短期獲利的製造開始,科學發現的部分沒有被重視。台灣要真正成為先進高科技國家,必須認知到依過去成功的跟隨者模式已無法存續,從科學本土生根,由關注台灣特質及生活文化需求為出發點自主研發到製造逐步打造,才可能走出對世界進步有價值的貢獻,成為世界先進國家的一員。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