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思, 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圖/Pixabay
自古以來,人類對於這個「物質」世界--包括人類所感知的外在世界,以及我們人類自身--的存在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即充滿好奇。同樣的,他們對於人類擁有的「心智」(包括感知、記憶、學習、判斷等等能力)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也同樣充滿著好奇。於是歷來許多哲學家紛紛投入思考這個「心」(心智)與「物」(物質)的本質,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有些哲學家提出所謂的「唯心論」(Idealism),認為「心」是所有存在的根本,而「物」只是「心」的產物。另外有些哲學家則提出所謂的「唯物論」(Materialism);跟「唯心論」剛好相反,他們主張「物」才是所有存在的根本,而「心」只是「物」的副產物。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唯心論」或是「唯物論」,充其量只是一種假說,一種理論,缺乏現代科學的兩項要素,即「嚴謹的數學基礎」和「可行的實際驗證」;也因此欠缺現代科學所具有的「3P」功能,即:詮釋(Parse)、檢測(Probe)、以及預知(Predict)相關的各種現象。
神經科學(Neuroscience)是研究人類大腦與心智之間的關係的一門科學。依照傳統的說法,大腦是「物」,心智是「心」;但是現代的神經科學...《繼續閱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