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科學文明@臺洋

「台語溯源 歡迎指正!」「星期」的故事

圖/Pixabay

 

Image by mohamed Hassan from Pixabay
Image by mohamed Hassan from Pixabay

在現代中文裡,「星期」是個時間的單位,亦即,1星期等於7天。不過這個用法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出現的。在古代,其實「星期」本來的意思是指牛郎星和織女星相會之期,但現在幾乎已經很少人知道了。


自古以來,在中國曆法中從來沒有「星期」這個概念;質言之,將7天合稱為1星期的曆法是由西方世界傳入的。在現代科學未萌芽的古代,人類普遍相信我們居住的地方是宇宙的中心,亦即所謂的「地心說」。根據這個觀點,當時人們觀察到天上所有星體當中有7顆跟其他所有星體不一樣,看起來似乎是各自在天空裡漫遊,於是他們稱這7顆星(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為「行星」。當時他們所謂的「行星」(planets)是「漫遊之星」的意思。


既然1星期有7天,天上又剛好有7顆「行星」,於是他們乾脆將兩者送作堆-- 1星期中的每一天都用一顆行星來命名。於是,1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有了自己的名字,依序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星期」的「星」字指的就是「行星」。


目前中文裡面已經不用「○曜日」的名稱,而簡化成「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等等,來稱呼一個星期的每一天;不過在日本語和韓語裡仍然繼續使用「○曜日」的稱呼。至於使用「星期○」或使用「○曜日」比較好,那就見仁見智了。


在台語(這裡所謂的台語是指目前在台灣通用的源於閩南語的一種語言)裡,...《繼續閱讀》

0 則留言

Opmerkinge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