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台語溯源 歡迎指正!」從白居易談到台語

  • 作家相片: 科學文明@臺洋
    科學文明@臺洋
  • 2023年5月1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文/沉思(大學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Image by quillau from Pixabay

白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是漢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現存的詩作將近三千首。


根據一般史籍的記載,白居易祖籍山西;但根據近代學者的考證,認為白居易其實是龜茲【註1】王族的後裔。也就是說,白居易跟李白【註2】一樣並非中土人士,而是西域人氏。用目前的俗話來說,白居易跟李白都是「老外」。


在中國人普遍的觀念裡,所有歷史上的名人都是所謂的「炎黃子孫」,毫無疑問都屬於所謂的「華夏民族」。因此,他們很難接受白居易跟李白都是「老外」的說法。


前一陣子有韓國學者考證說孔子是「東夷人」的後裔,而韓國自古就是東夷人的居住地,因此推論孔子是韓國人。此事立即引起中國人一貫的民族情緒,紛紛「憤起」。事實上,孔子是不是韓國人應該由證據來判定--不分青紅皂白動不動就「憤起」,是幼稚的情緒反應,殊不足取。


白居易的作品中最有名的厥為長篇敘事詩《長恨歌》。雖然這首詩的第一句說:「漢皇重色思傾國」,好像講的是漢朝時候的事情,但後世的人均認為這是敘述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淒美愛情故事。


言歸正傳,白居易跟台語究竟有甚麼關係呢?我們就從他的《長恨歌》說起。這首詩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其中『得』與『識』兩個字應該是押韻的,但用一般中國語來唸卻一點都不押韻:


『得』音「ㄉㄜˊ」;


『識』音「ㄕˋ」。


而用台語來唸卻是完美的押韻:


『得』音「tek」,此處 t =ㄉ;


『識』音「sek」。


再看看《長恨歌》這首詩的結尾: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其中『枝』與『期』兩個字也應該是押韻的,但用一般中國語來唸也一點都不押韻:


『枝』音「ㄓ」,


『期』音「ㄑ一ˊ」。


而用台語來唸卻是完美的押韻:


『枝』音「ki,即:ㄍ一」;


『期』音「kî,即:ㄍ一ˇ」。


這種現象不但在整篇《長恨歌》裡屢見不鮮,在所有漢唐古詩裡也俯拾即是。例如,李白的詩《上李邕》的開頭: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其中『里』與『水』兩個字應該是押韻的,但用一般中國語來唸卻一點都不押韻:


『里』音「ㄌ一ˇ」;


『水』音「ㄕㄨㄟˇ」。


而用台語來唸卻是完美的押韻:


『里』音「lí」,即「ㄌ一ˋ」;


『水』音「súi」,即「ㄙㄨ一ˋ」。


由此可見台語跟古漢語是相通的,而目前的中國語則偏離古漢語甚多。所以我們一直強調台語是正統的古漢語後裔,是有根據的。


在過去威權時期,執政當局曾經嚴厲禁止大家說「方言」;他們所謂的「方言」主要是指台語。但事實證明,台語才是古漢語的嫡系傳人,而目前的中國語只不過是北京一帶的方言罷了--孰為正統,孰為方言,其理甚明。


由此觀之,當時當局禁止說台語的作法,無異是「乞者趕廟公」的荒謬行徑也。

 

【註1】根據《隋書·龜茲》的記載:「龜茲國,漢時舊國,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東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闐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餘里,東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龜茲王姓白,字蘇尼咥。都城方六里。勝兵者數千。風俗與焉耆同。」


【註2】根據ㄧ般史籍的記載,李白祖籍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今青蓮鎮)。但根據近代學者的考證,李白係出生於當時西域的「碎葉」(Suyab),即今吉爾吉斯國(Kyrgyzstan)北部的托克馬克(Tokmak)市附近;直到四歲時(西元705年),他才跟隨父親李客遷居蜀地,入籍綿州。

Comments


© 2018 by Tai-Young Scientific Civilization Institute

  • YouTube - Grey Circle
  • Grey Instagram Ico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