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科學文明@臺洋

「台語溯源 歡迎指正!」台語詞彙趣談

文/沉思(大學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Image by quillau from Pixabay

我們都知道,台語【註1裡面保留了許多古漢語,無論是用字或讀音,都比目前的中國語更接近古漢語。台灣在以前威權時期,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耳語:「台語『有音無字』。」意思就是說,台語只能用嘴巴講講,沒有文字可以表達。因此,他們將台語貶抑成一個沒有文化縱深、端不上檯面的語言。當時的執政當局就利用這句虛擬的論述,來禁止大家說台語。

其實剛好相反,台語不但是『有音有字』,而且台語的用字跟讀音,都比中國語更接近古漢語,因此更具有文化縱深。

下面,筆者要跟大家分享三個源自古漢語的台語詞彙;這些詞彙在中國語裡已經很罕用甚至不用了。筆者要藉此揭發:「台語『有音無字』」是個天大的謊言。


一、 「歂氣」--台語音:chhuán-khùi;此處chh =ㄘ,kh =ㄎ。

絕大多數的生物都必須靠「呼吸」來維持生命,人類也不例外。根據古籍《韻會》的解釋:「出息為『呼』,入息為『吸』」;意思就是說,將空氣排出肺部叫作『呼』,將空氣引入肺部叫作『吸』,如此連續的動作就叫作「呼吸」(台語音:ho˙- khip)。

不過,在日常用語上,台語幾乎不用「呼吸」這個詞,而用到一個古字:「歂」。根據古籍《說文》的解釋:「歂,口氣引也」;因此,台語裡的「呼吸」就叫做「歂氣」,台語音:「chhuán-khùi,即ㄘㄨㄢ ㄎㄨㄧ_」。

另外,假如一個人「歂氣」很急促,我們就用「喘」這個字,台語音:「chhuán,即ㄘㄨㄢˋ」。

雖然《康熙字典》說「喘」和「歂」有時可以通用,讀音也相同;但在台語裡,這兩個字是有差別的。

二、「蛣䖦」--台語音:kat choah;此處,k =ㄍ,ch =ㄗ。

《康熙字典》裡無「蟑」字,故亦無「蟑螂」一詞。古時稱「蟑螂」為「蜚蠊」;日語亦稱之為「蜚蠊」,讀音「ゴキブリ」(go-ki-bu-li)。台語則使用兩個目前已經罕用的古漢字「蛣䖦」(音「kat choah」)來稱呼「蟑螂」。

根據古籍《說文》的解釋:「蛣,䖦也」;又,古籍《爾雅釋蟲》也有記載:「蛣䖦,蟲也」。可見台語裡的「蛣䖦」確係源自古漢語。

「蛣䖦」的生命力很強,不吃不喝可活三個禮拜;而且除了在蛻皮期間,牠們幾乎不受輻射線的影響。牠們的繁殖能力也很強,一對德國蟑螂一年可繁殖出十萬隻後代;因此小朋友們都暱稱牠們為「小強」。

三、「糞埽」--台語音:pùn-sò;此處,p =ㄅ,o =ㄜ。

一般中國語稱廢棄物為「垃圾」。有人將它讀作「ㄌㄚ ㄐㄧ」,但有人堅持要讀作「ㄌㄜˋ ㄙㄜˋ」。其實,孰是孰非根本不重要,因為「垃圾」這名稱根本不是正統的古漢語。

查《康熙字典》並無「垃」字。而「圾」字呢?根據古籍《集韻》的解釋:「圾,同岌,危也」;意思就是說,「圾」跟「岌岌可危」的「岌」字是相通的,跟「廢棄物」一點關係也沒有。

那麼,「廢棄物」的正統漢語應該怎麼說呢?應該就是台語的「糞埽」(台語音:「pùn-sò,即ㄅㄨㄣˋ ㄙㄜ_」)。

一般中國語說到「糞」通常是「大便」的意思;但古漢語的「糞」字指的是ㄧ般的髒東西,不一定是指「大便」。【註2】

台語秉承古漢語的用法,「糞」字也很少用來指大便,而是用來指ㄧ般的髒東西。髒東西就要掃除,因此《康熙字典》說:「糞,掃除也」;又說:「埽,棄也」。亦即,「糞埽」就是被掃除的廢棄物也。台語不用「垃圾」這個名詞,而用「糞埽」(pùn-sò),道理在此。

 

【註1】本文所謂的「台語」係指目前在台灣通用的源於閩南語的一種語言。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目前的「台語」與閩南語已經有相當的差異。因此筆者認為,「台語」已經不等同於閩南語。

【註2】《論語》裡有一段記事,用到「糞」這個字: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孔子的學生宰予在大白天睡覺,被孔子看到,孔子就罵他:『你這個人就像腐朽的木頭,已經無法雕刻了;你也像一堵用髒土砌成的牆,已經無法抹平了!』」

此處孔子所說的「糞土」,並不是指含有「大便」的土,而是指骯髒的土。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