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科學文明@臺洋

「台語溯源 歡迎指正!」有趣的台語雙關語

文/沉思(大學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台語【註1】跟世界上大多數語言一樣,擁有許多有趣的雙關語(puns)。雙關語是一種文字遊戲,在日常生活中,雙關語的使用通常會產生各種趣味性。例如在前一陣子流行許多「高鈣」的營養食品,聲稱含有高單位的鈣,可以補充肌肉和骨骼裡的鈣質。由於「高鈣」的發音「ㄍㄠ ㄍㄞˋ」與台語的「九回」(káu-kái;此處 k =ㄍ)相同【註2】,使人產生「一夜九次」的聯想;於是有人謔稱這些「高鈣」的營養食品具有「壯陽」的效果。像這樣,「高鈣」跟「九回」就成了一對詼諧有趣的雙關語。

又如,當我們看到一隻螞蟻沿著榕樹的氣根爬上爬下時,我們就說:「一隻螞蟻『扒榕根』」。無巧不成書,『扒榕根』的台語發音『peh-chhêng-kin』(此處p =ㄅ,chh =ㄑ,k =ㄍ)與『八千斤』剛好一致;因此,「一隻螞蟻『扒榕根』」聽起來就像是在說「一隻螞蟻『八千斤』」。這是台語裡很有名的一對雙關語。

筆者擬在本文與大家分享三對有趣的台語雙關語。

一、「婆娑」vs.「襃挱」--《康熙字典》裡面說:「婆娑,衣揚貌」;亦即,「婆娑」是描述人穿的衣裳隨風飛揚的樣子。又如在台灣南部,常常會看到椰子樹的樹葉在風中搖曳生姿,我們就可以用「椰影婆娑」來形容。

「婆娑」的台語發音為「po-so;即ㄅㄜ- ㄙㄜ」。不過「婆娑」這個詞比較文謅謅的,許多人聽到它時,往往將它聽成發音相同的詞彙:「襃挱」。

根據古籍《類篇》的解釋:「襃,獎飾也」,也就是說,「襃」就是「襃獎」的意思。又,根據古籍《集韻》的解釋:「挱,摩挱也」。例如,「挱頭(台語音:so-thâu,即ㄙㄜ- ㄊㄠˇ)」就是摸頭、安撫的意思。因此,「襃挱」的意思是對他人說好話(「襃」)、安撫(「挱」)。

二、 「撐渡」vs.「撐肚」--在希臘神話裡,人死去之後的亡魂下到「陰府」(Hades)時,要先渡過一條「冥河」(Styx)。冥河上有一個擺渡的船夫叫做卡狨(Charon),渡河前他總要先向每個亡魂收取一枚錢幣。

但在古早時代的台灣,人們渡河則多用「撐渡」(台語音:then- tō˙,此處th =ㄊ,t =ㄉ),也就是船夫用一根長竹篙抵住河底利用其反作用力讓船(或竹筏)前進的渡河方式。

另,「撐」字也有「塞滿」的意思。例如,一個人如果吃得太飽,使得肚子裡塞滿了食物而脹起來,我們就說他「吃撐了」;而這個時候肚子的膨脹狀態就叫做「撐肚」(台語音:then- tō˙)。

一個人的肚子裡無論是塞滿了食物,或者是塞滿了脂肪,使得肚子膨脹起來,都不是健康的現象。漢醫稱這種現象為「膨脝」(台語音:phòng-heng,此處ph =ㄆ),但一般人都將它說成訛音「膨風」(台語音:phòng-hong)。

由於「撐渡」和「撐肚」的台語讀音相同,都讀做「then- tō˙」,因此成了一對有趣的雙關語。

三、「大壑」vs.「大學」--在古早時候,人們常利用糞便來當作五穀的肥料。五穀成熟後被人們吃進肚子裡,消化之後又變成糞便。人們在「便所」【註3】裡排出的糞便,又可以當作五穀的肥料,如此循環不已。在這個過程當中,「便所」就成為一個當然的中繼站。因此在以往,「便所」常被戲稱為「五穀輪迴之所」。

為便於儲存及取用糞便,古早時候的「便所」下面或旁邊通常都有挖一個坑,台語叫做「屎壑」(台語音:sái-ha̍k)。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壑,坑也。」所以「屎壑」就是儲存糞便的坑。以往「屎壑」多無裝設蓋子,因此小孩子掉進「屎壑」的意外事件時有所聞。

在台語裡,大型的「屎壑」簡稱為「大壑」(台語音:tāi-ha̍k)--恰巧跟「大學」(台語音:tāi-ha̍k)同音;因此在台語裡,「大壑」跟「大學」也是一對有趣的雙關語。

「大壑」是個臭氣沖天的處所,而「大學」則是個書香洋溢的殿堂,這一對雙關語照理說指的是兩個毫不相干的概念。然而最近國內爆發好幾起若干大學(公立、私立都有)濫發碩、博士學位的醜聞--有些政治人物甚至利用抄襲他人的論文而取得碩、博士學位。這樣濫發學位的「大學」可以說與「大壑」無異矣!

 

【註1】本文所謂的「台語」係指目前在台灣通用的源於閩南語的一種語言。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目前的「台語」與閩南語已經有相當的差異。因此筆者認為,「台語」已經不等同於閩南語。

【註2】此處「回」字的發音係來自日語「かい」,讀如「kái」。此處的「回」是指「次數」而言;「九回」就是「九次」的意思。

【註3】「便所」(台語音:pēn-só˙˙) 就是「廁所」。表面上「便所」是漢文,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外來語。它原來是日語,唸作「べんじょ」。然近來日人逐漸以「お手洗い」或「化粧室」來取代「便所」的稱呼。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