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沉思(大學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大自然中存在的化學元素大部分被歸類為「金屬」(metals);為研究上的方便,科學家們又將化學性質相近的金屬歸納成數個「族」(groups),其中同屬「第1族」的鋰、鈉、鉀、銣、銫、鍅等六個金屬元素被稱為「鹼金屬」(alkali metals)。所有鹼金屬都會跟水發生劇烈的化學反應,而生成鹼性的氫氧化物,故名。由於這族元素的第一個元素是「鋰」,因此鋰、鈉、鉀、銣、銫、鍅等六個鹼金屬元素又被合稱為「鋰族」(lithium family)。
鋰、鈉、鉀、銣、銫、鍅這六個元素的漢文名稱都是由外文(包括英文和拉丁文等)音譯而來;其中「鈉、鉀」兩者為假借字,由古漢字假借而來,而其餘的「鋰、銣、銫、鍅」則為古漢字所無,是新造的字。
在現代漢語裡,這六個字的讀音都是以「有邊讀邊」為原則。即:鋰讀做「ㄌ一ˇ」,鈉讀做「ㄋㄚˋ」,鉀讀做「ㄐ一ㄚˇ」,銣讀做「ㄖㄨˊ」,銫讀做「ㄙㄜˋ」,鍅讀做「ㄈㄚˇ」。
下面介紹的是鋰、鈉、鉀、銣、銫、鍅這六個元素名稱的台語【註】讀音:
一、鋰--係原文「Lithium」第一音節「Li-」的音譯;而「Lithium」這個字源自希臘文「λίθος」,是「石頭」的意思。「鋰」這個字為古漢文中所無,而是為配合「Lithium」的音譯而特地造出的新字。在台語裡,依照「有邊讀邊」的原則,「鋰」讀如「里」(lí),即「ㄌ一ˋ」。
筆者記得在60多年前上初中理化課時,課本裡根本不提「鋰」這玩意兒,因為當時鋰根本沒啥路用。但隨著科技的進展,目前鋰已經一躍而成重要的戰略物資,真的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二、鈉--係原文「Natrium」第一音節「Na-」的音譯;而「Natrium」則是源自古埃及的一種含鈉的礦物「Natron」。古漢語中雖然有「鈉」這個字,但它不是一個元素的名稱。根據古籍《玉篇》的解釋:「鈉,打鐵。」可見目前的「鈉」字是為配合「Natrium」的音譯而採用的一個假借字。
如果照古漢語的「鈉」字作「打鐵」解,則台語的「鈉」字應讀做「lȧp」;但如果將「鈉」視為化學元素「Natrium」的音譯,則宜讀做「nȧh」,即「ㄋㄚ˙」。
三、鉀--係原文「Kalium」第一音節「Ka-」的音譯;而「Kalium」則是源自古阿拉伯語「al-qalyah」,意思是「植物的灰燼」。古漢語中雖然有「鉀」這個字,但它不是我們目前所認知的化學元素名稱。根據古籍《廣韻》及《集韻》的記載:「鉀,與甲同,鎧也。」也就是說,鉀本來是「鎧甲」的意思;顯然作為化學元素名稱的「鉀」是個假借字,係用來配合元素的原名「Kalium」。
「鉀」的台語讀音為「kah」,即「ㄍㄚ˙」,與原文「Kalium」第一音節「Ka-」頗為相似。相較之下,它的現代漢語讀音「ㄐ一ㄚˇ」就差多了。
鉀是人體不可或缺的構成元素,其中包括穩定的同位素「鉀-39」、「鉀-41」以及不穩定的同位素「鉀-40」。一個普通的成年人體內平均含有約17毫克的「鉀-40」,每秒鐘會有約4,000個「鉀-40」原子核發生蛻變而產生放射性。很多人一聽到「放射性」就會莫名其妙的緊張起來,甚至產生歇斯底里的反應;殊不知人體本身就具有放射性哩。
四、銣--係原文「Rubidium」第一音節「Ru-」的音譯;而「Rubidium」則是源自拉丁文「Rubidus」,意思是「深紅色」,這是因銣的光譜中有明顯的深紅色譜線而得名。古漢文裡沒有「銣」這個字,它完全是為配合「Rubidium」的音譯而特地造出的新字。在台語裡,依照「有邊讀邊」的原則,「銣」讀如「如」(jû)。
科學家們在1908年發現天然的銣元素具有微弱的放射性,這是因為其中含有27.83% 的不穩定同位素「銣-87」所致。據估計,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體內約含有0.36公克的銣元素,這也是人體會具有放射性的原因之一,雖然其劑量遠小於上述「鉀-40」所產生的劑量。
五、銫--係原文「Cesium」第一音節「Ce-」的音譯;而「Cesium」則是源自拉丁文「Caesius」,意思是「天藍色」,因為在銫的光譜中有明亮的天藍色譜線而得名。古漢文裡沒有「銫」這個字,它是為配合「Cesium」的音譯而造出的新字。在台語裡,我們仍然沿用「有邊讀邊」的原則,「銫」讀如「色」(sek)。
目前全世界各處都可檢測出銫的一種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銫-137」;這種同位素都是1940年代以來屢次的核彈試爆以及核電廠意外事故所釋放出來的。按,科學家們早已知道,在大自然裡面,包括我們呼吸的空氣、我們喝的水、我們吃的食物等,本來就有「背景輻射」(background radiation) 的存在;現在再加上「銫-137」的出現(這可說是人類的「歷史共業」),使得全球各地無一倖免--也就是說,所謂放射性的「零檢出」根本是個不可能存在的假議題。
最近國內某些在野黨的政客竟然要求政府,由日本福島地區輸入的各種產品都必須符合「零檢出」的標準。這幫政客如果不是對科學完全無知,就是故意散播不實言論,誤導社會大眾,擾亂政府的施政,可謂居心叵測;有識之士應該站出來,對這幫政客予以嚴厲的譴責。
六、鍅--係原文「Francium」第一音節「Fran-」的音譯;而「Francium」則是源自「France」(法國),因為這個元素是法國科學家Marguerite Perey於1939年發現的,故名。古漢文裡沒有「鍅」這個字,它顯然是為配合此元素原名「Francium」的音譯而造出的新字。在台語裡,我們還是沿用「有邊讀邊」的原則,「鍅」讀如「法」(huat)。
「鍅」具有高度的放射性;因其半衰期很短,故在大自然中極為罕見。據估計,在整個地球的地殼當中,「鍅」元素的含量僅有20到30公克(約合1盎司)。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