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沉思(大學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當今在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裡,每逢歲末都經常舉辦跨年活動(如上圖:紐約時代廣場),活動的最高潮當屬「跨年倒數」。從午夜前的一分鐘開始,與會群眾按秒齊聲倒數計時;當倒數到午夜那一刻,在群眾的歡呼聲中,會場響起了《憶舊往》(Auld Lang Syne)這首歌的旋律【註1】,象徵著送走舊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
其實《憶舊往》(Auld Lang Syne)這首歌本來跟跨年活動毫無關係。原來它是一首蘇格蘭民謠;但是「一個旋律,各自表述」,在許多國家裡出現許多不同的改編版本,在各種不同的場合演奏、演唱。尤其是這首民謠是以「五音階」(pentatonic scale)【註2】作成,頗有東方音樂的味道,因此在東亞地區特別受到歡迎。例如:
一、在泰國--這首民謠被改編成一首愛國歌曲《團結在一起》(Samakkhi Chumnum),表達對泰王的效忠以及喚起全國人民的團結。由於這首歌的旋律具有東方音樂的風格,一般泰國人都不知道它原來是一首西方音樂。
二、在日本--這首民謠被改編成一首學生歌曲《蛍の光》(ほたる の ひかり),在畢業典禮中演唱。另外,日本的許多公共營業場所(例如餐廳、百貨商場)在打烊之前也會播放這首音樂,告訴顧客們打烊時間快到了。
三、在韓國--這首民謠曾經在1945至1948年被改編成他們的國歌,其中的歌詞就是目前國歌《愛國歌》(Aegukga)的歌詞。
四、在台灣--這首民謠曾經被改編成一首學生歌曲《驪歌》,在學校畢業典禮中演唱。另外,在早期的出殯行列中,樂隊經常會演奏此曲,算是一種「送葬進行曲」吧。由於這首曲子是4/4拍子,筆者認為把它當作「送葬進行曲」倒還滿適合的。
五、在中國--這首民謠被改編成一首流行歌曲《友誼萬歲》;一般中國人也大多不知道這首曲子是從西方引進的。
目前中共當局正在如火如荼的推行「恢復中華傳統文化」運動,說穿了其實就是排斥、掃除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運動。假如有一天當局發現《友誼萬歲》這首歌是來自西方的一株「毒草」,到時它必然難逃被批判、被禁唱的命運。
這首民謠的原名《Auld Lang Syne》是個蘇格蘭文,跟現代英文有些差距,但也不難瞭解。「Auld」相當於英文的「Old」,是「舊日」的意思;「Lang Syne」相當於英文的「Long Since」,是「很久以前」的意思。因此「Auld Lang Syne」的意思就是「很久以前的舊日時光」,筆者將它簡稱為「憶舊往」。
《憶舊往》這一首歌最原始的歌詞究竟在敘述什麼故事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原歌詞的片段窺知其梗概: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舊日好友豈可相忘,永遠不再憶起?)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days auld lang syne.
(舊日好友豈可相忘,與時光同逝去?)
For auld lang syne, my jo, for auld lang syne,
We'll take a cup of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憶舊日情,吾愛,憶舊日情,
猶如啜飲一杯醇酒,未飲已醉。)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曾經有一對青梅竹馬,從小一起度過許多快樂的時光,有歌詞為證:
We two have run about the hills,
and picked the daisies fine;
(我倆曾經跑遍山丘,採摘美麗雛菊;)
We two have paddled in the stream,
from morning sun till dine;
(我倆曾經一起涉溪,從早晨到黃昏;)
但不知何故,他倆長大之後各奔東西,未能再見面。
《憶舊往》(Auld Lang Syne)這首蘇格蘭民謠就是在敘述經過無數歲月、歷經人生滄桑之後,兩人再度重逢的故事,溫馨感人。
【註1】《憶舊往》(Auld Lang Syne)的旋律:
【註2】所謂「五音階」是將全音階(diatonic scale)的七個音「do-re-mi-fa-sol-la-si」當中的fa跟si兩個音略去,剩下的五個音「do-re-mi-sol-la」所形成的音階系統,相當於古代的「五聲」:宮-商-角-徵-羽。自古以來的東方音樂大多以這種「五音階」譜成。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