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科學文明@臺洋

獨裁國家主辦奧運是大災難的開始

文/沉思(大學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這是85年前的一段往事,也就是納粹德國在1936年於首都柏林主辦的第1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下簡稱「柏林奧運會」)。

在柏林舉行該屆的奧運會是國際奧委會(IOC)於1932年(威瑪共和時期)早就遴選出來的。當時納粹黨尚未奪得政權,強烈反對在德國舉辦奧運會,他們認為「奧運會是猶太人及其同路人玩的無聊把戲;而且,讓德國運動員和猶太人(以及黑人)同場競技,有損日耳曼民族的尊嚴。」


隔年(1933年),國際奧委會組團前往德國考察,適逢納粹黨上台執政。希特勒發現主辦奧運會正好可以藉機宣揚「阿利安人種(Aryan race)」【註1】的優越性及納粹的政治主張,因此一反先前極力反對的態度,宣布全力配合支援主辦奧運會。結果,在納粹政府的精心策畫下,該次奧運會儼然成了希特勒宣揚其政治主張的絕佳舞台,而奧運會本身反倒淪為納粹之政治運作下的附屬品。


納粹的政治主張裡面最恐怖的是「反猶太主義」(anti-Semitism),也就是主張對猶太民族的迫害及滅絕。質言之,這是一種進行「種族滅絕」的「反人類」罪行。因此,當時在美國、英國、法國、瑞典、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荷蘭等國都出現了抵制柏林奧運會的聲音。


在美國,「業餘運動員聯盟(Amateur Athletic Union)」主席馬赫尼(Jeremiah T. Mahoney)極力主張美國不應參加柏林奧運會。他認為納粹的種族歧視政策嚴重違反奧運會的規定;美國參加柏林奧運會無疑是在支持納粹。


但是美國奧委會主席布倫達奇(Avery Brundage)則反對杯葛柏林奧運會。他認為「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並且一口咬定,鼓吹不參加柏林奧運會都是「猶太人和共產黨人的陰謀」。


1934年,布倫達奇特地前往納粹德國,聲稱去作一趟「發掘真相」之旅。結果不問可知--布倫達奇在「實地訪查」之後宣稱,他「並未發現納粹有歧視、迫害猶太人的情事」。納粹方面也配合演出,特地在國家代表隊名單中安插一位具有指標性的猶太女性選手麥珥(Helene Mayer),她是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的擊劍項目金牌得主。


這一齣「童乩與桌頭」的戲碼演出極為成功,布倫達奇終於弭平各國的杯葛聲浪,讓柏林奧運會如期順利舉辦,而且辦得極為「成功」--總共有49個國家3963名男女選手參賽;比賽結果納粹德國不但囊括了89面獎牌(33金,26銀,30銅),約佔全部獎牌數的四分之一,而且將美國的獎牌數56面(24金,20銀,12銅)狠甩在後。【註2】


在布倫達奇的暗助之下,納粹德國因主辦柏林奧運會獲得龐大的政治利益。納粹的宣傳機器向全世界大肆宣揚「阿利安人種(Aryan race)」的優越性,為未來納粹的對外侵略行為建立一套理論基礎,同時也為即將到來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找到合理化的藉口。


當初布倫達奇「體育歸體育,政治歸政治」的說詞,事後證明只是個神話罷了;而一個獨裁國家主辦奧運會,事後也證明是一連串大災難的開始--1939年9月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所引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WWII),以及隨後對猶太人展開的大屠殺(Holocaust),都跟1936年的那一場柏林奧運會脫離不了關係。

 

【註1】「阿利安人種 (Aryan race)」是19世紀末出現的一個名詞,但從人類學上、歷史學上、以及考古學上,都無法證明這個人種的存在。希特勒借用這個虛構的名詞來凸顯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同時貶低、歧視其他的民族,尤其是斯拉夫人、黑色人種、吉卜賽人、以及猶太人。

【註2】德國在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獲得的獎牌數為20面(3金,12銀,5銅),僅為美國獎牌數的五分之一弱。但是在短短的4年內,納粹德國在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卻大爆冷門,囊括全部獎牌的四分之一(33金,26銀,30銅)。有人懷疑這跟德國人在1935年發現「類固醇」藥物有助於人體體能的瞬間爆發有關。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