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科學文明@臺洋

「台語溯源 歡迎指正!」棒的故事

已更新:2021年11月29日

文/沉思(大學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愛因斯坦是當年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的催生者。「曼哈頓計畫」成功的製出了原子彈,並且投到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兩地,造成極慘重的傷亡。事後他很憂心原子彈未來對人類文明的威脅與破壞,因此他曾經說過:「我不知道人類用甚麼武器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可確定的是,人類在第四次世界大戰使用的武器將是木棒和石塊。」(I do not know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 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


如果愛因斯坦的憂慮成真,那麼我們可以預見,木棒將會是未來人類最重要的武器和工具。因此筆者本著「超前佈署」的精神,就預先來聊一聊「棒」的故事吧。


根據古籍《廣韻》的解釋:「棒,杖也;打也。」也就是說,「棒」就是「杖」,真的是用來打人的;這跟上面愛因斯坦的說法可說是「不謀而合」。


說到「棒」,有一則很有名的故事。古籍《家語》裡有一段記載:「舜事瞽瞍,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意思就是說,相傳古代的舜(堯舜的舜)服事又聾又盲的老爸時,如果老爸用小棒(小棰)打他,則乖乖受罰;如果老爸用大棒(大杖)打他,則逃之夭夭。


從這段記載可知古時稱小棒為「棰」(音ㄔㄨㄟˊ),這也是為什麼台語【註1】稱小棒為「棰仔」(台語音:chhôe-á,或ㄘㄨㄝ- ㄚˋ)【註2】


但在另一方面,台語裡卻沒有「大棒」或「大杖」的說法,而是使用一個意思相近的詞:「橢仔」(台語音:thûi-á,或ㄊㄨ一- ㄚˋ)【註3】。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器之圓而長者亦曰『橢』」,也就是說,截面為圓形的長棒可稱為「橢」(音:ㄊㄨㄛˇ)。借用上面舜的故事,我們可以這麼說:當舜的老爸拿一根又粗又長的「橢仔」(ㄊㄨ一- ㄚˋ)要揍他的時候,他就趕快溜之大吉。


事實上,台語很少用「棒」這個字。目前遇到帶有「棒」字的詞彙,台語經常用其他的方式(包括外來語)來替代。例如:


一、 「冰『棒』」--台語叫做「冰枝」(peng-ki,此處 k =ㄍ),或「枝仔冰」(ki-á-peng,此處 k =ㄍ,p =ㄅ)。


二、 「『棒』球」--台語叫做「野球」(iá-kiû,此處 k =ㄍ);這是個外來語,源自日語「野球(やきゅう,音:iakiu)」。


三、 「球『棒』」--「野球」比賽用的球棒台語叫做「bȧt tah」(此處 tah =ㄉㄚ˙),這也是個外來語,係日語「バット」(音:bat to)的訛音;而日語「バット」則為英語「bat」(球棒)不太確實的音譯。


四、 「指揮『棒』」 --樂隊指揮使用的「指揮棒」在專業領域裡面常使用英語「baton」(音:[bæ'tɑn]),日語音譯成「バトン」(音:batong)。台語採用此日語音譯,稱「指揮棒」為「bah tóng」(此處 t =ㄉ)。


五、 「接力『棒』」--由於英語「baton」(音:[bæ'tɑn])這個字可以指「指揮棒」,也可以指運動場上接力賽跑所用的「接力棒」;所以「接力棒」的台語也是「bah tóng」(此處 t =ㄉ)。


在目前,「棒」這個字有一個口語(俚語)式的用法,就是表示「讚」的意思。例如,我們說:「這首歌很『棒』!」意思就是:「這首歌很『讚』!」。「棒」和「讚」這兩個同義字都屬於俚語式的用法,也都是假借字;但是兩者的起源和傳播途徑則剛好相反--「棒」起源於上世紀初的中國,然後傳到台灣;而「讚」則是起源於上世紀中的台灣,然後隨著社交軟體的普遍使用,逐漸傳到中國。


有些人想為「棒」這個俚語溯源。其中有此一說:


「棒」(音:ㄅㄤˋ)係英語「bomb」(音:[bɑm])的音譯。按,英語「bomb」本來是指「炸彈」,但它當俚語使用時又有「非常好」(extremely good)的意思。


在二十世紀初,中國沿海的每個通商口岸都聚集了許多外國人,風月場所(包括所謂「人與人連結」的場所)自然而然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從事這些特殊行業的人多少都學會一點洋涇浜英語;其中「棒」這個字不僅有「非常好」的意思,而且還有男人的「連結器」的聯想,其趣味性頗合乎這些特殊行業的人的口味,因此首先就在他們圈內流行開來。後來逐漸傳遍大江南北,成了大家所熟悉的用語。


至於「棒」的同義字「讚」的起源,也有許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讚」跟「棒」一樣,也是由英語「bomb」(炸彈)一詞演變而來;也就是說,將「炸彈(ㄓㄚˋ ㄉㄢˋ)」的「ㄉ」音輕輕略過就是「讚」(ㄗㄢˋ)了。【註4

 

【註1】這裡所謂的「台語」是指源自閩南語而目前在台灣通行的一種語言。由於目前的台語包含有豐富的外來語,以及許多新造的語彙,為原來閩南語所無,因此筆者認為台語並不等同閩南語。
【註2】依據台語轉音的規則,「棰」原為第五音「chhôe」(ㄘㄨㄝˇ),在此應轉為第七音「chhōe」(ㄘㄨㄝ-)。在台語裡,ㄔ、ㄘ不分。
【註3】依據台語轉音的規則,「橢」原為第五音「thûi」(ㄊㄨ一ˇ),在此應轉為第七音「thūi」(ㄊㄨ一-)。
【註4】在台語裡,ㄓ、ㄗ不分。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