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科學文明@臺洋

「台語溯源 歡迎指正!」台灣的外來語水果名稱(續)

文/沉思(大學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本文係前文《台灣的外來語水果名稱》的續篇【註2】;在前文中筆者跟大家分享了我們台灣常見的源自外來語音譯的三種水果名稱,即:

一、「芒果」(為英語「mango」的音譯),

二、「百香果」(為英語「passion fruit」的音譯),

三、「美濃(瓜)」(為英語「melon」的音譯);

本文繼續分享如下:

四、 「奇異果」--這裡的「奇異」兩字並不是說這種水果有啥奇異之處,而是英語「kiwi」(發音:ㄎ一 ㄨ一ˋ) 的音譯。所謂「kiwi」原來是指紐西蘭特有的一種「無翼鳥」(Apteryx),漢語稱之為「鷸鴕」,或音譯為「奇異鳥」。英語「kiwi」(奇異鳥)係源自紐西蘭原住民毛利人(Māori)的語言,據說是由模擬牠們的叫聲「kiwi…kiwi…」而來。由於「奇異鳥」是紐西蘭的特有種,因此成為紐西蘭的國家象徵。

其實「奇異果」原產於中國的中原地區,從12世紀的宋朝就有相關的文字記載,當時稱之為「獼猴桃」(台語音:bî-kâu-thô,此處 k =ㄍ,thô =ㄊㄜˇ)。之所以會有這個名稱,是因為「獼猴桃」的果皮不但有著桃子般的細毛,而且跟獼猴的皮毛顏色很像。

最初人們只有在野外採集「獼猴桃」作為藥用,鮮少人工栽植。到了20世紀初,「獼猴桃」引進紐西蘭之後才開始有了人工培育栽植,並逐漸商業化。為了推廣出口的市場考量,紐西蘭的業者於1962年將它命名為「kiwi」,以凸顯它的紐西蘭特色。這就是目前「奇異果」(kiwifruit)的名稱由來。

「奇異果」的維他命C含量非常豐富,每100公克的含量為92.7毫克,為蘋果的20倍,足夠一個成年人一天所需而有餘。

那麼,我們如何用台語來稱呼「奇異果」呢?當然我們可以仍舊稱呼它「獼猴桃」(台語音:bî-kâu-thô);但既然有了「奇異果」這個音譯的名稱,我們也可直接叫它「kiwi」(發音:ㄎㄧ ㄨㄧˋ)。

五、 「柿」--這個字的漢語音是「ㄕˋ」,但台語音卻是「khī,或ㄎㄧ-」,顯然這個發音是來自外來語。質言之,「khī,或ㄎㄧ-」係來自「柿」的日語訓讀「かき」(讀音「ka-ki」) 的第二個音「き」(ki)。

「柿」的品種繁多,但大致上可分為「甜柿」與「澀柿」;其果實在樹上成熟時會自然脫澀者,稱為「甜柿」,摘下後可直接食用。目前已經在台灣上市的「富有柿」(台語音:hù-iú-khī) 即屬此類【註3】。而「澀柿」則必須經過人工脫澀之後才可食用。

台灣出產的「澀柿」主要是「四周柿」(台語音:sì-chiu-khī,此處 ch =ㄐ)及「牛心柿」(台語音:gû-sim-khī)。成熟的「四周柿」果皮及果肉呈橙紅色,經人工脫澀之後果肉變軟,稱為「紅柿」(台語音:âng-khī)。而「牛心柿」的果肉是黃色的,必須用石灰水浸泡來脫澀,才可以食用,故稱為「浸柿」(台語音:chìm-khī,此處 ch =ㄐ)。

柿子的維他命C含量也很豐富,尤其是美國出產的柿子(American persimmon),每100公克的維他命C含量高達66毫克,約為蘋果的14倍,可提供一般成年人每日所需維他命C的80%。

六、 「檸檬」--這是英語「lemon」的音譯。在古漢語中雖有「檸」和「檬」兩個字,卻沒有「檸檬」這個詞。根據古籍《集韻》的記載:「檸,木皮入酒浸治風。」及古籍《玉篇》的記載:「檬,木名,似槐葉黃。」都沒有目前我們所認知的「檸檬」的意思。我們可以說,作為英語「lemon」音譯的「檸檬」兩字,應該都是假借字。

在明朝劉伯溫所著文集《郁離子》中有提到一種非常酸的水果,名叫「枸櫞」(ㄐㄩˇ ㄩㄢˊ)。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枸櫞,果名,似橘。」也就是說,枸櫞是一種柑橘類的水果。根據植物基因體的研究分析,發現目前的「檸檬」事實上是「枸櫞」(citron) 和「苦橙」(bitter orange) 雜交所產生的新品種。因此,「枸櫞」跟「檸檬」在遺傳學上有密切的關聯,但不完全相同。

「枸櫞」與「檸檬」都含有豐富的「枸櫞酸」(citric acid,俗稱「檸檬酸」),其果汁的pH值可高達2.2,顯示它們具有很強的酸性。同時,它們也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例如每100公克的「檸檬」即含有53毫克的維他命C,約為蘋果的11.5倍。

「檸檬」的台語發音為「lê-móng」,或「ㄌㄝ˙ ㄇㄨㄥˋ」,係來自英語「lemon」的日語音譯「レモン」(讀音:le-mong)。

 

【註2】前文《台灣的外來語水果名稱》
【註3】富有柿(ふゆうがき)是日本培育出來的一種甜柿,其命名係採自《禮記》中的一段文字:「富有四海之内」的開頭兩個字。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