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科學文明@臺洋

「台語溯源 歡迎指正!」常見首飾的台語名稱

文/沉思(大學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照片來源:CANVA

顧名思義,「首飾」本來的意思是指戴在頭上的飾物,但目前則泛指戴在身上任何部位的裝飾品。人類何時開始懂得配戴飾物,目前已不可考,有人認為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已經會配戴飾物,以作為美化個人之用,或作為權力、地位的象徵。

有趣的是,在台語裡面若干首飾的名稱跟現行中文的說法之間有相當大的差異。以下是最常見的例子:

一、炫石--「炫」台語音「suān」或「ㄙㄨㄢ-」;故「炫石」讀做「suān-石」。根據古籍《玉篇》的解釋:「炫,耀光也」。「炫石」是碳的結晶體,具有很高的折射率(大約是2.42);其礦石經適當切割之後會發出璀璨閃耀的光芒,因此「炫石」的意思就是會發出閃耀光芒的寶石。

「炫石」的中文稱為「鑽石」,又稱為「金剛石」。根據《說文》的解釋:「鑽,所以穿也。」即,「鑽」是將東西鑽穿的意思。因此顧名思義,「鑽石」是可以用來鑽穿東西的一種堅硬的礦物。

「鑽石」(金剛石) 這個名稱從何而來,我們或許可以從古籍《正字通》的一段記載找到一絲線索:「金剛鑽,生水底,如鐘乳體,似紫石英,惟安南高石山羚羊角能碎之。」意思就是說,在水底有出產一種狀如鐘乳石(略呈圓錐狀)的礦物,像紫石英一般堅硬,稱為「金剛鑽」。它很堅硬,只有安南高石山上的羚羊的角可以擊碎它。

其實從這段記載,我們仍然很難去考證「金剛鑽」是否就是目前我們所認知的「鑽石」。無論如何,台語不說「鑽石」而說「炫石」(台語音「suān-石」),正可以避開這些無謂的困擾。

二、手鉙--台語音「chhiú-chí」或「ㄑ一ㄨ ㄐ一ˋ」。根據古籍《玉篇》的解釋:「鉙,金也」。所以台語的「手鉙(ㄑ一ㄨ ㄐ一ˋ)」就是指戴在手指上的金飾;也就是說,「手鉙」就是目前中文所謂的「戒指」。

根據古籍《說文》的解釋:「戒,音介,警也」。據說秦朝皇帝後宮的嬪妃們每逢月經來臨時,就會在左手手指戴上金戒指,以向皇上示警;這可能就是「戒指」一詞的由來。...《繼續閱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