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沉思(大學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英文裡有一個字「rogue」,意思是「a person or entity that flouts or violates accepted norms of behavior」(一個藐視或違反公認之行為規範的個人或實體);也就是說,任何一個不把公認的行為規範放在眼裡,甚至觸犯這些行為規範的個人或實體(包括組織或國家等),均被稱為「rogue」。近代漢語通常將「rogue」稱為「流氓」。
「流氓」這種個人或實體自古即已有之,但在古漢文裡沒有「流氓」這個名詞--在《康熙字典》倒是有「氓」這個字。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氓,眉庚切,音盲;民也。」也就是說,「氓」與「盲」同音,讀做「ㄇㄤˊ」,與「民」同義,指一般的老百姓,沒有目前所謂「流氓」的含意。
「流氓」一詞的出現應該大約在民國初年。根據資料顯示,中國近代著名作家魯迅曾經於1931年在一次以《流氓與文學》為題的演講中說:「流氓等於『無賴子』加上『壯士』、加『三百代言』。」在日語中,『無賴子』就是漢語的『無賴』,『壯士』指的是年輕氣盛的年輕人,而『三百代言』相當於我們所謂的司法黃牛。可見當時「流氓」的定義已經跟目前相差不遠了。
魯迅接著又說:「流氓的造成,大約有兩種東西:一種是孔子之徒,就是『儒』;一種是墨子之徒,就是『俠』。這兩種東西本來也很好,可是後來他們的思想一墮落,就慢慢的演變成了『流氓』。」意思就是說,在當時無論是學文的『儒』還是習武的『俠』,如果不走正途,就變成了「小頭銳面,橫行鄉里」的「流氓」--不過這種說法只能反映民初時期中國的社會狀況,跟目前已經脫節了。
目前我們所說的「流氓」就是本文開頭所說的,任何一個不把公認的行為規範放在眼裡,甚至觸犯這些規範的個人均可被稱為「流氓」。同樣的,任何一個不把國際公認的規範放在眼裡,甚至觸犯這些規範的組織或國家,也可被稱為「流氓」。我們可以看到目前世界上存在著許多「流氓組織」,也存在著若干「流氓國家」(rogue state)。【註】
「流氓」的漢語發音是「ㄌ一ㄡˊㄇㄤˊ」,直接換成台語照理應該讀做「ㄌ一ㄨ- Bㄨㄥˇ」。但事實上沒有人這麼說,而是說「lô͘ -moâ」(ㄌㄛ- ㄇㄨㄚˇ),兩者之間有相當大的差異。很顯然,台語「lô͘ -moâ」(ㄌㄛ- ㄇㄨㄚˇ) 並非源自漢語「流氓」一詞,而是另有典故。...《繼續閱讀》
【註】「流氓國家」(rogue state) 跟「紅色國家」(rouge state)的英文很相近。按「rouge」這個字原來是法文,意思是「紅色」。巧合的是,目前世界上有一個紅色國家真的還是個流氓國家哩。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