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科學文明@臺洋

「台語溯源 歡迎指正!」各種氣體元素的台語發音


照片來源:vubp/ pixabay

文/沉思(大學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照片來源:vubp/ pixabay

比起其他化學元素而言,氣體元素的發現是比較晚近的事;因此在古文(無論東西方)中完全沒有這些元素的名稱,每一氣體元素的發現都必須創造一個新字來命名。例如,科學家在18世紀中發現氫氣時,就以希臘文將它命名為「Hydrogen」,意思是「產生水的物質」,簡稱為「水素」。又如,科學家在18世紀末發現氧氣時,即將它命名為「Oxygen」,意思是「產生酸的物質」,簡稱為「酸素」。目前我們使用氫的化學符號H與氧的化學符號O就是這麼來的。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自然界中的氣體元素一共有11種【註1】;依照原子序數的大小排列,它們的漢文名稱分別是:氫、氦、氮、氧、氟、氖、氯、氬、氪、氙、氡。當然,這些名稱都是由西方文字翻譯過來的;翻譯的方式通常是音譯或者是意譯。


在上列11種元素當中,由音譯而來的最多,包括氦(helium)、氟(fluorine)、氖(neon)、氬(argon)、氪(krypton)、氙(xenon)、和氡(radon)等七個。既然這些名稱都是由西方文字直接音譯成漢文,因此它們的台語發音(這裡所謂的台語是指目前在台灣通用的源於閩南語的一種語言) 除了可以採用西方文字的原始發音之外,也可以採用漢文的譯音。例如,「氦」這個字我們可以依照其原始文字讀做「helium」,也可採用漢文譯音「ㄏㄞˋ」【註2】。


其次,由意譯而來的氣體元素名稱有一個,即「氯」(Chlorine)。化學家在19世紀初發現了這個元素;由於在一般情況下,氯是一種呈黃綠色的氣體,因此化學家以古希臘文將它命名為χλωρός,意思是「黃綠色」,這便成了「氯」(Chlorine)元素名稱的由來。19世紀末,清帝國的徐壽在他所著的《化學鑒原》一書中,也曾將這個元素名稱意譯為「綠氣」。後來到了民國初年,鄭貞文在其《化學命名原則》一書中,將「綠氣」正式命名為「氯氣」。


既然「氯」字係由「綠」字而來,因此台語裡的「氯」字發音應該跟「綠」字相同,即「liėk」。例如「氯化鈉」(食鹽) 的台語發音應為「liėk-huà-nah」。...《繼續閱讀》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