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科學文明@臺洋

「台語溯源 歡迎指正!」台語裡的德意志風情


圖片來源:pixabay

文/沉思(大學退休教授),原文刊載於台灣英文新聞
圖/pixabay

雖然英語裡稱呼德國人或德國話為「German」(中文音譯:日耳曼),但是德國人則自稱為「Deutsch」,發音[dɔʏtʃ] (中文音譯:德意志)。日語將「Deutsch」音譯為「ドイツ」('do-i-tsu),或以同音的漢字「独逸」來稱呼,簡稱為「独」;因此從日治時期開始,台語裡即稱德國人為「阿独仔」(台語音:a-tok-á)。【註1】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德國人在現代醫學的研發工作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微生物學家科赫(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最為有名;他因發現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和霍亂弧菌而與法國著名的細菌學家巴斯德(Pasteur)齊名。1905年,科赫因研究結核病的卓越成就,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舉國上下出現了「脫亞入歐」、「全盤西化」的熱潮【註2】;在現代醫學方面,德國自然成了日本學習對象的首選。明治19年(西元1886年),日人北里柴三郎(きたざと しばさぶろう)前往德國柏林大學追隨科赫做細菌學方面的研究。由於他研究成果卓著,1901年曾經被提名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雖然結果未能獲獎,但他後來成了日本現代醫學的一位重要奠基者。


因為這層淵源,當時的日本醫學界引進了許多德語字彙。這些字彙又隨著日本在台灣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很自然地進到台語裡面來(這裡所謂的台語是指目前在台灣通用的源於閩南語的一種語言),且沿用至今;例如:


一、「Karte」--日語音譯:「'カルテ」('ka-ru-te),台語音:「khah lu teh,或ㄎㄚ° ㄌㄨ ㄉㄝ°」;德語原意為「(稍有厚度的)卡片」;在醫院或診所裡指的就是「病歷卡」。目前由於電腦化的關係,完全使用紙本病歷卡的醫院或診所越來越少了;雖然如此,「Karte」(ㄎㄚ° ㄌㄨ ㄉㄝ°) 這個字應該不會馬上消失,不過它不再是「病歷卡」的意思,而是指電腦裡的「病歷檔」。...《繼續閱讀》



0 則留言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